第一百七十八章 西王母的问答 下_剑与魔法与东方帝国
笔趣阁 > 剑与魔法与东方帝国 > 第一百七十八章 西王母的问答 下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一百七十八章 西王母的问答 下

  时间长了,或许匈奴本身,都会消解,成为更广义华夏的一员。双方的战争,也必然以中原势力的战胜而结束。胜利者会接收对方的整个体系,当然也就包括了被带进这个体系的乌尼亚地区。

  而且,这会形成一个很有用的先例。后世的草原势力,只要有雄心,必然也会努力控制乌尼亚地区;后世的中央王朝,只要有实力,也必然会控制乌尼亚,就像汉朝的河西、河朔一样,把这里视为自己的一部分。

  最简单的道理:汉朝现在,因为连年远征,有些力不从心,但只要能够恢复,就肯定会打回来的。原因不是别的,就是因为这里是匈奴的关键领地。

  如果被西洲杂胡控制,大家会觉得占不占无所谓,置之不理的声音会很高。但如果是匈奴在占领,那就没有比这个更有效的推动力了。哪怕对于后世,也是一样的。

  虽然钱程自己都觉得这个想法很疯狂,但按照要求,完全从文明的角度,又好像确实是这样。这个结论,说实话有点反常识,但话说回来,很多奇谋,表面上看,本身确实是反常识的。

  钱程左思右想之下,觉得说到底,是这个要求的问题。视角和普通人差别太大,所以结论才会显得很反常,那这就不能怪他胡思乱想了。反正他只管寻思,至于可不可靠,就丢给青鸟,让她们自己琢磨去吧。

  而且,说实话,这个想法,更多地是为了对比羁縻的不合理。钱程真正偏向的,其实是第三种,直接按照郡县的模式,建立秩序,进行教化。

  钱程当年是力主停止战争的,但真要打起来,他可能比一些主战的人还认真。因为西洲的战事,从事后复盘来看,是根本无法避免的。

  障碍消失之后,就算他们不主动进行探索,西洲人也会追过来——否则钱程也不会碰到夏洛特的。

  某种意义上,他俩是第一批相遇的东方人和西洲人。这次是运气比较好,碰上个好说话的,但这也没有影响之后的战争。换其他不管谁来,都肯定会打起来的。

  既然肯定要打起来,而且对面战斗力不太行,那就要尽量扩大战果。皇帝的钱反正是省不下来,浪费在其他地方,还不如用在这些必打的战争上呢。

  至于这里到底能不能长期维持郡县,能维持多久,从文明的角度,反而不是最重要的。因为最重要的,是在这里留下痕迹。

  华夏的扩大,教化的延伸,是十分缓慢的,但也是不可控阻挡的。因此,在一个地区,开启这个进程,重要性并不比维持它更低。

  华夏化就好像是一个烙印,只要打上,就不可能摆脱。越地、胶东、朝鲜、河套、陇西、巴蜀、交趾……这都是上古三代时,还没有被朝廷稳定管辖的地方,但只要被纳入过一次统治,后继者就会不断开拓,直到完全融入华夏为止。

  这些地方,有的可能在今后还会丢失,有的可能继续向外扩大,但无论有多少次波折,文明的大趋势是不可逆转的。

  当然,在外人看来,这可能是相当诡异而可怖的。等于一个地方只要沾染了“华夏”,就会不可逆地被他们变成同类,听起来像是什么可怕的怪物。但实际上,这里面的原理,也算不上难以理解。

  第一步的华夏化,其实就是让土人“开眼界”的。之后,不管是割据还是统一,这条路就没法逆转了。

  这里面的关键在于,什么是华夏?

  这个概念,在西周,就很简单化了。直接服从周天子的,就算华夏;不服从的,就算蛮夷戎狄——比如周幽王的老丈人,就一会儿是申侯,一会儿是申戎。这种例子在当时并不算少。

  因此,界定华夏概念的,是礼制。服从周天子,尊王攘夷,就是礼制最简单直白的一种表现形式。

  而礼制又是什么呢?

  这个更好理解——礼,就是规则和秩序。

  这就是华夏最典型的特征。

  也是因为如此,进入秩序的开始,就是“华夏化”的开始。这个秩序水平越高,就越接近华夏本身。

  比如,现在西洲的文化,和华夏差距之远,超过了当年周天子碰到的蛮夷戎狄。但如果西洲人继续发展呢?

  如果他们的社会文化继续完善,那宗教就会逐渐摆脱蒙昧,与世俗权力合为一体。这是现在西洲教会正在追求的事。

  如果他们的组织结构继续发展,那么国家和地方各级的权力会逐渐有序,直到整合为一个统一稳定的体系。这是现在巴里希国王正在追求的事。很明显,虽然起点完全不同,但发展方向,却是隐然有众多相似之处的。甚至,在教会的经文里,都能找到类似“大同”的叙述。

  钱程认为,华夏不止是一个文化,也是一个状态,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文明发展的阶段。

  如果西洲人不遭遇意外,得以长期稳定而正常地发展,那么这里,同样会有人整合行政体系,融合领主与教会的职能,并吸收其他小国,在漫长的交战和融合中实现统一。

  ——这同样不是瞎猜,因为巴里希人已经有这个倾向了。

  继续发展下去的话,他们应该也会逐渐形成一个中央集权的、由自耕农支撑的、政权与宗教稳定结合的政权。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,它的组织结构逐渐完善,文化传播和影响范围越来越大,借助更坚实的组织和更庞大的人口疆域,获得远超周边国家的实力,进而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教化和管理体系。

  简单总结下,就是逐渐形成一个西洲版的“小华夏”。

  当然,其他人也不是没有这个能力。比如这边的教会其实不是一个单纯的宗教教团,相反他们掌握了很多教育、行政职能,甚至拥有武力,主动在这里推行自己的“教化”。如果他们能整合自己的领地,成为一个真正有力的政权,那同样是很有希望的。

  同样,那些小国虽然现在弱势,但谁来一场周灭商式的战争,也不是没有可能。之前不久,小邦阿尔比昂不就差点直接吞并了大邑巴里希么?

  这些例子,就是很好的验证,说明华夏式的组织,在不同文明中,都是具有意义的。哪怕没人管,蛮夷也会自然而然地向这个方向发展,变得越来越“华夏”。

  钱程认为,这个结论,一方面给教化蛮夷、实现天下“定于一”,提供了更多的合理性支持,另一方面也让人更容易了解,华夏文明的本质是什么。

  后面的分析,就很简单了。

  华夏文明之所以显得具有很强的同化能力,核心估计就是在这里。接触过华夏之后,蛮夷实际上是没得选的。

  一个国家,首先需要保证的,就是自己的存在,其中最基本的依仗,就是军事力量。而军事力量的强弱,说白了就是比组织能力。因此,华夏式国家的战斗力,在相同条件下,总是比蛮夷更高。

  国家都有生存的需求,君主都有扩张权力的愿望。时间长了,蛮夷要么被消灭,要么也开始华夏化。像义渠、中山、吴越那样,最后变得几乎与华夏等同,统一的过程都没有比其他诸侯更难。

  所以,开启华夏化,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步。

  因此,钱程认为,哪怕有失败的可能,也不能就因此放弃了尝试的打算。

  而且,退一步说,这至少给了后人一个动力,和努力的理由。

  中原历代政权,最直接的压力,就是来自古人,来自前朝。周朝开拓的地方,汉朝如果不去管理,那就是对合法性的直接冲击。同样,汉朝的领土,后人如果不能掌控,那他永远摆脱不了人们的质疑和奚落。

  在这里,前朝的疆域就是最好的动力,督促后人一代代不断努力去维持。就算维持失败,也得想方设法从其他方面找补,来证明自己,对天下总归是有好处的。就算真的遇到个啥也不行的朝廷,这也能督促人们,该换一个有能力的皇帝了。

  总之,这种动力无论在什么时候,都是有正面作用的。

  钱程把这些想法,都告诉了青鸟,希望能帮上她们点忙。当然,如果能借此,从西王母那儿,白嫖一些赞助,那就更好了。

  对他的想法,青鸟很感兴趣。她问钱程,如果不加干涉,是否可以保证,西洲真的会像他说的一样,成为一个巴里希式的、类华夏的文明。

  钱程对此很有信心。

  他认为,就算阿尔比昂打赢了,对结局也没有影响,反而是对历史发展的推动。因为阿尔比昂王朝统治的巴里希,和之前没有什么差别,只是换了个国王家族而已。整个国家,肯定还是以巴里希为核心,奉行巴里希王国的一贯发展路径的。

  不管怎么说,西洲最发达的地方也就这几个,他们显然才是未来的希望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qlu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qlu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