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几章的背景原型相关介绍 一_剑与魔法与东方帝国
笔趣阁 > 剑与魔法与东方帝国 > 这几章的背景原型相关介绍 一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这几章的背景原型相关介绍 一

  (为了防止背景和历史梗太冷门,自己写一点科普。只是浅尝辄止的零碎介绍,尽量简练一些。有问题欢迎指出。)

  一、关于餐具

  最早的刀叉是中国人发明的。出土的最早刀叉,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500~2300年左右。是一套刀叉勺组合。

  这些餐具之后一直广泛使用,秦汉之后才逐渐减少。

  按照当时礼节,筷子只是用来夹菜的。其他肉啊、汤啊、饭啊,都有各自的餐具,不过它们渐渐都被筷子淘汰了。

  欧洲的叉子最早是10世纪晚期,东罗马公主带去神圣罗马帝国的。但之后一直未能普及。

  14世纪时,叉子在意大利开始普及;16世纪,传入了法国;17世纪,才在欧洲基本传开。

  之前大家都是用手抓。

  比如伊丽莎白一世就定了礼节。她认为,五根手指头一起抓是粗鲁的,三根手指头抓着吃才是优雅的……

  另外叉子在上层的传播比它们的普及要早不少,但经常因为一些奇怪的理由受到抵制。

  比如有贵族认为,徒手抓才是爷们,用叉子叉东西吃是娘炮才干的;

  有教士认为食物都是神赐予的,不直接触摸,用东西吃,是不敬;

  英国国王试图让大家用叉子,但是贵族们喜欢在宴会上用叉子打架,于是不了了之了……

  刀子和勺子普及要更早。不过最常用的还是刀子。这类餐具,一般都是宾客们自己带。

  那时的刀子都是尖头的,后来总是有贵族在聚餐的时候拿刀子当众剔牙。当时的法国宰相黎塞留实在受不了这些家伙,就下令刀子必须做成圆头的,于是就变成现在这样了。

  二、关于聚餐

  中国人早期使用的都是分餐制。每人面前有个食案,吃的东西都摆在上面。做好的食物会有人分给大家。

  欧洲那边不同时代差别很大。最早,比较穷的时候,餐具都是稀缺品。中世纪晚期时,情况已经好很多了。

  一般他们会按等级把人分组。地位最高的人,每人都有一套盘子、碗、杯子等等,饭菜也是自己吃一份。地位稍低一点的,就两个人一组。地位更低的要四人、六人吃一份饭菜,共用一套餐盘和杯子。

  (因为大家一个杯子喝,所以餐巾也是必需品。如果不在喝酒之前擦擦嘴的话,后面的人就会啃前面的人嘴上的油……)

  有钱人吃饭,肉是管够的。但他们认为蔬菜是平民才吃的东西,所以地位越高的人越是只吃肉。(经常有人因此吃出不少毛病)

  实际上中世纪平民餐饮的质量也不错,肉类是很容易获得的。反而是近代之后,饮食质量急剧恶化了。

  三、关于农业

  大部分地区粮食的产量非常堪忧。

  举个例子,17世纪时,那里的农民学会了先在地上挖个坑,然后放种子进去。(就是刀耕火种的刀干的活。)

  之前都是直接撒的……

  按秦汉时期的规定,种一亩地的禾一般用种子一斗,收获一般在三石上下。具体亩产牵扯到重量和亩制的换算,存在一些争议。所以可以直接计算种收的比例,也就是1:30。

  (高的可以到40,再高的就夸张过头了。)

  而查理曼时期,这个比例在1:2左右。(那时候农具都是稀有东西,种地靠手刨为主……)

  后来经过中世纪中期的“农业革命”,产量有所提升。

  13~14世纪时,在英国可以达到1:3。在法国则可以达到1:4~1:6,法国某些条件很好的地区甚至可以达到1:12。

  (19世纪初英国才超过1:10,这个数字或许能证明法国比英国富庶了多少。)

  当然这样硬比有点耍流氓。因为气候的差别也很大。

  粮产量迷之低下导致食品价格也不太对劲,比如同一时期小城市的市集上,一便士能买5斤麦子或者24个鸡蛋。

  在那边,“何不食肉糜”都可能成立:饥荒的时候,民众没面包吃,真有人用肉干赈济的

  (题外话:

  中原的耕种效率也基本达到顶点了。明清之后,随着气候变化、作物种类的替换(后来普及的小麦,产量上不如之前的粟)和农业技术的衰退,效率反而在下降。产量的提升基本靠硬堆人力。民国时期华北地区已经掉到1:8左右。

  刚建国时恢复到1:16~1:18上下。

  英国现代的产量在1:30左右。

  中国如今的高产作物应该是水稻了。袁隆平把这个数字提高到了1:400的级别。)

  四、关于决斗

  有个挺有意思的事情。从出土文物看,汉代的剑是非常修长的。

  比如下面这种:

  (这个114.5cm长,剑刃宽3.2cm)

  这个长度达到了

  这些剑的剑尖多少都有损毁,所以显得头很钝。保存好一点的是这样的:

  类似的例子很多,比如汝阴侯墓出土的剑,120cm长,2cm宽;云南出土过一把125cm长,2.5cm宽的。

  大部分实用剑都在110~120cm长,2~3.5cm宽的范围。

  在世界范围内看的话,和它们尺寸最类似的,其实是这种:

  图里这把迅捷剑115cm长,剑刃2.8cm宽。

  除了那个大护手,基本是一样的。

  这种剑的用途就很明确了。

  另外关于材料:

  对一些古刀剑进行打磨后,能看出材质与工艺。比如一把汉代环首刀,打磨之后是这样的:

  (这把刀全长121cm,刃长101cm,宽度2~2.8cm,几乎和剑差不多)

  研究报告:

  一把断剑:

  另外一根出土剑条的弹性:

  综合考虑上述这些,这种剑如何用应该就更容易理解了吧。

  当然,这也和那时的社会风气有关。

  先秦两汉时,尚武是普遍现象。

  到汉武帝时期,采纳了董仲舒的公羊学(以《春秋公羊传》为经典)。这个学说有两个很重要的理论:一个是“大一统”,一个是“大复仇”。

  大一统应该不需要解释了。

  大复仇的典故是说纪国的国君害死了齐国的国君。九代之后,齐襄公灭了纪国。所以,虽然这货又是上了自己妹妹,又是害死了鲁国国君,属于典型反面人物,但《春秋》在这件事上还是要夸他……因为按照理论,就算100代都是可以报仇的。

  儒家推崇这些由来已久。子路在卫国被杀后留下一个儿子。他儿子长大后,跑去问孔子,应不应该去报仇。孔子说你去啊,给我说什么。这人就去卫国跟仇人约架,把那人砍了。

  秦人禁止私斗,这个风气被压制了一段时间。

  韩非说“儒以文乱法,侠以武犯禁。”其实很多儒生是两边都占的……

  诸如子夏、曾子,都因为勇气被人称赞过。而“以直报怨”的思想加上“君子佩剑”的传统,使得儒生很热衷于这些。

  公羊学成为显学后,这种风气更加流行了。

  民间本就推崇勇武和游侠。而冲突的原因也不止是血亲复仇,自己、家人甚至朋友受辱,都会拔剑打起来。约定日期决斗的例子,也很常见。

  (所以主角跟人决斗毫无文化障碍233)

  另外,不止男性,女子也一样参与。

  (比如“七女复仇”,是说七名女子攻杀咸阳令的故事。这个题材在各地画像石上很常见,可见当时广为流传。

  这些女子配合很有章法,手持的武器也不是容易使用的。可见那时社会上的情况。

  不过史书中没有此事的记录,同时代的《列女传》里也完全没提这件事。具体情节也无从知晓了。)

  士人练剑的习惯应该一直延续到宋初。

  宋真宗时还有进士在朝堂上现场表演舞剑,结果被皇帝直接踢回家了。

  此后就很少有这种事情了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qlu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qlu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