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三十七章 仁者无敌 下_剑与魔法与东方帝国
笔趣阁 > 剑与魔法与东方帝国 > 第一百三十七章 仁者无敌 下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一百三十七章 仁者无敌 下

  虽然钱程把前程说的很光明,但依然有些大臣心里没底。

  一些大臣私下里说,他的理论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,看起来也很有说服力,但一到执行的时候,大家就担心他下手太狠,把自己也带进去。

  钱程之前给加拉西亚人讲述中原治国之道的发展,为了便于他们理解,就拿商鞅的政策当例子。

  商鞅为了推行新制,通过“开封疆”的法令,剥夺大贵族的领地,给平民授田。执政数年后,商鞅就从秦国大贵族手中夺取土地数千万亩,国家新增的在籍自耕农多达三十万户。秦国的实力迅速增强了。

  加拉西亚大臣们却觉得这个例子太暴虐了。

  夏洛特这边新增的土地,是靠打了一场内战,驱逐了一些叛国贵族,罚没、减封了更大一批人,才得来的,就这,已经令国内外很多贵族指责抱怨了。

  秦国大贵族里,也不是人人都在造反。不少人根本没做什么,就无缘无故丢了这么多地。这明明是他们祖上跟随历代先君努力奋斗,冒着生命危险和蛮族作战,才得到的合法财产,商鞅有什么权力去剥夺?

  而且,秦国贵族一直受周朝皇帝和秦国国王的分封,管理地方。作为军事贵族,还履行着从蛮族手里保护民众的责任。大家几十年如一日地兢兢业业,冒着生命危险履行职责,维护地方的稳定秩序和醇厚风俗。他们明显都是些大善人啊。

  结果,秦孝公和商鞅,为了自己的权力欲望,就去侵犯别人的财产,把他们祖祖辈辈,通过辛勤劳动和苦心经营换来的财富,丢给好逸恶劳的泥腿子。这样破坏社会的良好风气,只是为了让底层的愚民盲目支持自己,满足独裁专制的野心。

  所以,很多贵族不但不理解,还觉得这个例子太骇人。有些人甚至开始疑惑,是不是因为汉朝那边,没有神灵的庇护,环境太恶劣,才导致平民对贵族,都如此苛刻。

  钱程对此也没什么好办法。

  他给夏洛特抱怨,说这些人太不知好歹。夏洛特劝他淡定,说他可能不太了解和贵族们谈话的技巧。这次,她会自己来告知那些人。

  朝会的时候,夏洛特让侍女拿了个毛线团,丢在面前的台子上,然后给大臣们讲了个故事。

  她说,自己当年在乌尼亚,刚刚执掌骑士团的时候,一直苦于当地复杂的形势。教会、领主、议会……每个领域,都有自己的游戏规则;每个组织,都有大大小小的派系。她天天被牵扯在其中,狼狈不已。不管想做什么,都有很多人来找她的茬,让她几乎对任何大事都无能为力。

  后来,一个老教士劝她不要着急。他说,这种地方,大家之间的关系,就像一团纠缠在一起的细绳。每个男女贵族,从出生起,就在学习如何观察和解开这团绳子。

  当他在几十年的时间里,了解了这些复杂交错的脉络;遇到一件事,就能立刻看清线头在哪;知道拉扯哪里,能让绳子松开,那他就能治理好这个领地了。

  夏洛特说,她后来的体会,也确实符合这个经验。随着她力量的强大和对周围势力的熟悉,情况就渐渐好转了。

  而正常情况下,治理国家,和当初治理骑士团领地相比,原理上其实也是差不多的。因为在层层分封的模式下,很多工作其实也只是量上的差别,没有本质的变化。

  但现在,情况已经不一样了。

  王国的形势十分紧急,已经没有时间给大家抽丝剥茧,理清每一处的复杂关系了。大家都知道,首都里的各路势力盘踞已久,可能光这一处地方,就得让他们这些新人,花很多年的时间去学习、适应、处理,还未必能达到理想的效果。那么,首都的这团乱麻,应该怎么办,才能解开的更快呢?

  大臣们议论纷纷,有些认为应该让步,有些认为应该拖着,还有的觉得不如迁都,不陪这些渣滓玩了。一时间,也没人提出能得到共识的建议。

  夏洛特告诉众人,其实没这么复杂。最快的方法很容易想到。

  她起身走到钱程身前,拔出他的配剑,走上前,挥剑割开了线团。

  夏洛特说,大家不需要太担心,因为他们现在的处境,比战国时要好得多。商鞅当年推行新法的时候,秦国大贵族们还享有从刚建国开始就获得的巨大权力。他们一向桀骜不驯,甚至有不止一次谋杀国君的前科。

  商鞅只是个外来者,他能依靠的,只有国君的直属力量,这些直属力量里,也有不少和老贵族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。靠着先君打下的基础和自己的政治手腕,才成功削弱了大贵族的力量。这已经很难得了。

  而现在的加拉西亚呢?

  女王直属武装的主力,是雇来的山民佣兵。他们对宫廷政治没什么兴趣,和贵族们也没什么瓜葛。只要遵守合同规定支付报酬,让他们砍谁他们就砍谁。哪怕目标是大贵族,这些人也没什么心理负担。

  王国军队的教头和军官,要么是加拉西亚的宫廷骑士,要么是汉朝人和山地人老兵。这些人同样是王室自己招聘的,来源遍布整个已知世界。他们和大贵族也完全不是一个体系,相互之间并没有多少交集。

  至于现在的士兵,主要是之前得到授田的农民。这些农民对夏洛特印象很好,一直是她的坚定支持者。另一方面,他们完全不支持大贵族,甚至十分憎恶他们。

  另外,虽然名义上都生活在一个国家,但农民出身的士兵们,对城里的一切都缺乏认同感。让他们去清剿城里的豪强,乃至和城市议会作战,他们都不会觉得有什么问题的。

  就算这些力量都不够,钱程还能直接拉汉军来。有这么大的力量优势,如果还是不能达到目标,那又能怪谁呢?

  她告诫廷臣们,现在的局势,就是剑和线团——这堆杂乱无章的线,如果费心思去解,确实很麻。但在剑面前,它其实什么都不是。

  她奉劝大家都仔细考虑好。在这里的,都是加拉西亚最优秀的人才,理应深思熟虑,多斟酌下损失和收益,再做决定。因为如果有人乱伸手,那她挥剑砍线团的时候,可能就会有误伤了。

  夏洛特最后说,仁政有没有什么更深远的意义,目前可能还看不出来。但在军事上,效果已经很明显了。

  去年,因为凉州兵常年不够用,钱程想在实行授田的几处领地,征募士兵补充军队。但这里制度初立,他也不知道当地人对此适应得如何,生产又是否稳定,能承受多大比例的征召。最后,他试着按照西洲人和汉朝人都会的惯例,公开募兵,雇佣合格的青壮年加入军队。然而因为新税制下,税率很低,当地农民盘算之后,觉得种地的收入已经不输于参军打仗,还安全多了。虽然钱程承诺,会给立功者丰厚的奖励,但大家都没立功的信心,也不觉得这种收入靠得住。

  结果,那些最勤恳、健壮的农夫,都想留在家老老实实种地,没几个人愿意去当兵的。

  钱程深感意外。他习惯了良家子当兵的传统,下意识地就忽略了当地人会抗拒的可能性。情急之下,他想了个歪主意,派人去各个村庄,散播谣言,说这里之前的领主成功逃了出去,现在还活着。

  钱程雇了几个好事者,到处吓唬村民,说领主联系了帝国的几个诸侯,要打回来。而汉朝现在兵力不足,准备撤走了。领主扬言,要把所有土地都收回来,以往欠的田租,也都得连本带利交齐。

  村民听了好事者的言论,惊惧不已。传言被他们越说越离谱,最后有人甚至信誓旦旦地说,他看到了领主派来的斥候在村子附近转悠,说要杀死所有瓜分了他土地的人。信以为真的村民挤塌了募兵点的棚子,从半大小孩到还能挥锄头的老头,都说自己可以参军,要求汉朝人留下来组织他们训练。村里的健壮妇人,都拿着草叉四处转,要和领主拼命。

  后来,领主始终没回来,村民才稍稍安心。但大家已经不敢再过于安逸了。最后,在钱程的安排下,除了招募走的人,还留了两个老兵帮他们村训练民兵。

  之后只要说去和某个贵族打仗,他们比汉朝人自己都积极——可能是之前的刺激太过激烈,导致村民形成了共识。他们认为,领主们互相之间都是亲戚,如果不打败他们所有人,自家领主肯定还会找机会打回来的。

  夏洛特说,某些贵族需要好好反思,自己做了什么,让领民仇恨他们到了这种程度。他们也该好好想想,如果哪天,不同领地的领民都开始想通,都开始互相帮助,驱逐领主,他们准备怎么办?

  一些廷臣不怎么在意,还有一些则跟着担忧起来。

  夏洛特见状,笑了一声,说大家不用太胆小。因为这明显是个很好的事情。

  东方的一位学者曾经说过,守卫国家,靠的不是自然疆界上的天险;管理民众,不必拘泥于领地的边界;确立在各国中的地位,也不是靠刀剑和战争。只要对领民足够宽厚,那他们有多憎恨其他领主,就有多拥护你。不用花心思和他们争夺领地,因为他们领地上的人会自发地拥护你。

  能真正施行“仁政”的君主,叫做圣王。所有人都拥护他,憎恨他的敌人。他在自己的领地里发布命令,所有领地上的领民都会自发去学习遵守。他对一件事情进行裁决,所有领地上的人都会自发去模仿。对圣王来说,领地和疆域是没有意义的。

  圣王的军队在敌人领地上行军,敌人的民众会来给他提供情报;圣王的军队在敌人领地上扎营,敌人的民众会来给他提供补给;圣王的军队在敌人领地上作战,敌人的民众会来给他补充兵力。而敌人众叛亲离,没有多少人乐意追随。不用去进攻,自己就会瓦解。这种情况下,战争还有什么悬念么?

  所以说,施行仁政的君主,是没有敌手的。

  夏洛特说,加拉西亚没法做到这么理想,但宽厚公正地对待领民,还是需要做到的。看起来是损失了些征收上来的钱粮,但这些乱七八糟的杂货,又值多少钱?

  学汉朝人,减轻领民的负担,让他们能安心耕种,收获可以达到现在的数倍。而且农夫也不会再藏匿收成,不用费心思甚至雇人去抢。这样就算田租降到现在的十分之一,领地收入都不会减少。

  何况,这样做,其他领地的领民乃至小贵族,都会自发来投奔,在边界争端中总是可以获得优势。如果嫌加拉西亚太穷,那就去和巴里希人抢地盘——只要你足够仁慈,那么巴里希国王的“自然疆界”和边境防区,就完全没有意义。这样,领地和领民增多之后,难道还担心吃亏么?

  有些贵族鼠目寸光,但她得为整个王国的未来,和封臣们的整体利益考虑。谁再无缘无故地使绊子,反对仁政的路线,就是和王室还有所有贵族们作对。她作为国家的女王和贵族们的首领,是不会轻饶这些人的。

  廷臣们大部分都直接表示接受。剩下的一些,小声嘀咕了一番,也表示赞同了。

  钱程面前,最后一个可能的障碍也消失了。

  PS:

  之前说过China的词源,和传播过程中一系列衍生的词。不过,形容中国,还有个常见词叫Cathay。但需要注意的是,这个词的来源和China是不一样的。

  简而言之,China和“震旦”同源,都源于“秦”,这一系列名字经过印度和波斯传播。

  而Cathay源于“契丹”,经过中亚和草原传播。

  Cathay最早源于辽国的名字“契丹”,发音是“Khitan”。

  辽国的西边,是高昌回鹘和喀喇汗国,这俩都是之前回鹘汗国的遗民建立的。而回鹘语里,习惯把词尾的n念成i,于是Khitan就变成Khitai了。

  回鹘语是突厥语的一支,这类语言在当时中亚西亚和草原都被广泛使用,所以这个称呼也随着突厥语的扩散,在亚欧大陆传开了。

  到现在,中亚、东欧这一带的国家,很多依然在用这个词称呼中国。比如俄语Китай,它对应的英文写法就是Kitai,这种就是典型的契丹来源。

  再之后,这个词继续向西传播,被当时非常活跃的意大利商人注意到了。佛罗伦萨的商人记录了这个称呼,按照中古拉丁语的习惯,加上拉丁式的尾缀,记录成了“Cathaia”,或者“Cataya”。在意大利语中,最后变成了Cathay。

  Cathay所指的契丹,和Sin所指的秦,在当时并不是重合的概念。中亚和波斯学者对此非常清楚(前面也提过),在他们的意识里,“契丹”是“秦”的三大部分之一,属于秦的下级单位。

  而意大利商人,因为见的多,当时也明白这个关系。马可波罗的书里就记录过,中国北部叫Cathay,南部叫Mangi。显然这个“契丹”和“秦”并不是一级的。

  所以战锤设定里那个“GrandCathay”直接翻译应该叫“大契丹”。不过这个翻译可能让一些人不高兴就是了……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qlu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qlu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