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一十八章 财路 下_剑与魔法与东方帝国
笔趣阁 > 剑与魔法与东方帝国 > 第一百一十八章 财路 下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一百一十八章 财路 下

  钱程的问题其实一直很简单。和其他地方新开拓地区相比,凉州其实是非常成功的,所以他真实的压力并没有这么大。

  因为起码凉州还在赚钱上交,这样就回避了汉朝官吏最主要的死因,政治上安全多了。

  而且,除了钱,凉州这边还时不时能开疆拓土,招揽新的民众。当然,拉一批蛮夷酋长去朝贡,哄皇帝开心,也是必不可少的。

  众所周知,去拍马屁的蛮夷数量越多,皇帝就越高兴。而西洲这边别的另说,乱七八糟的贵族倒是多得很。钱程每次不用花费多大精力,就能拉一大群人去给皇帝捧场。

  西洲贵族一路白吃白喝,还在馆驿里随地便溺,滋扰吏民,让官吏头痛不已。有人气急之下,告到典属国那儿,说凉州都找了些什么乱七八糟的生番,平常那些戎狄酋长,都比他们体面。希望典属国查查,是不是凉州人为了骗皇帝赏赐,硬凑了一堆来路不明的蛮子。

  但这件事,典属国也没办法。凉州让谁进贡,是皇帝和朝廷自己批的。那些西洲蛮酋,也是有不少土地人口的,不是冒牌货。

  这帮人到了长安之后,只要当着皇帝的面表演一番,说一些“我们大汉真是太厉害了”之类的话,皇帝就会觉得汉朝天威大震,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,西洲人和凉州这边,都能得到奖励。

  就算有人不守规矩,其实也没什么。朝廷默认他们就是未开化的人形生物,权当给皇帝表演耍猴了,不会怎么计较的。

  这种事情从周朝时就有了,也一直有人认为这样做不对。朝贡体系持续了多久,反对这样对待蛮夷的声音就持续了多久。但这种xi惯,也从来没有改变过。

  因为朝贡体系中,必然有最偏远的、朝廷管不住的地方。让他们来都城,直面天威,是必不可少的威慑,而且也确实有效。赏赐财物,一方面是拉拢蛮夷酋长,一方面也是显示自己力量的方式。看起来浪费钱,但近一千年的经验证明,蛮夷确实吃这套。这些看起来滑稽的仪式,其实是朝廷恩威并济、维持秩序的一环。

  所以,虽然时不时有人反对,但朝廷一直没有改变过这个策略,将来估计也会继续用下去。连凉州方面自己,都是支持的。这种方式看起来花钱费力,但相比出动大军,还是便宜多了。对于没见识的西洲土贵族,也非常有效。

  ——起码,在凉州兵能吓得他们不敢起歹念的时候,非常有效。

  当然,这些也只是朝中官员们讨论下,凉州小吏们是懒得关心的。反正这钱,皇帝就算不用来赏赐西洲贵族,也不会给他们的。反而赏赐西洲人的时候,他们兴许还能沾点光。

  反正皇帝自己也很喜欢这种排场,大家就不再说什么了。

  除了不用担心被皇帝砍,他也不用担心会被蛮夷干掉。

  霍光清楚,钱程在西洲整天打蛮夷,看起来很风光,但这并不是拓边之后,驻守长吏的普遍现象。实际上,大多数新开拓的郡县,日子过的都不怎么安全。

  比较好的地方,是朝鲜的四郡和南越的九郡。朝鲜那地方是因为环境比较好,当地土人据说从商末开始,就接受诸夏的统治了,管起来比其他的蛮夷容易很多。辖地交通比较方便,还有大块的河畔平原,经营起来也不难。

  南越则是秦朝留下的遗产。名义上是外藩,但他其实是个秦制国家。从秦人凿灵渠、入岭南,到现在已经一百多年了。南越核心区的环境虽然热了些,但当地居民和往来商人都不少,算是江南比较繁华的地方,所以也还不错。

  而其他地方,就没这么好的运气了。

  汉朝对西南夷的整顿就不太顺利。按理说,秦国已经在蜀地设郡,楚国更是远进至滇池一带,但汉朝对那里的收复和经营其实不算成功。

  皇帝刚登基不就,就开始对西南下手了。一开始,汉朝的目标是控制夜郎等地,从侧翼威胁南越。然而西南夷比南越还难对付,折腾了好几年,南越都投降了,西南那边还是没打下来……

  为了打通道路,汉朝征发数万人,修筑西夷、南夷两条道路,从蜀地延伸两千余里,深入蛮荒之地。

  当地道路不便,供给匮乏,官府为了保证工程进行,大力搜刮。士卒水土不服,疲惫饥饿,沿途设郡的地方,土人也不堪索取,纷纷造反。朝廷焦头烂额之际,北方和匈奴的战事进入激烈期,只能暂时放弃了在这里的计划。

  后来,匈奴被击败,皇帝又有了心思,重新开始审视这里。

  当然,不是审视之前的教训。因为这次皇帝寻思出了更宏大的目标。

  那时有人传言,说从蜀地继续向西南,大山之外,就是天竺等地,第一纪时就有往来了。皇帝信以为真,派出使者,沿着多条道路,试图寻找天竺。

  但西南小国寇掠成性,经常截杀汉使,劫夺财物。当地士兵去消灭了他们,他们后面的其他小国又会继续重复一遍。汉朝使者前后十几批,不是无功而返就是半路被杀,没有一个完成任务的。

  皇帝十分气愤,觉得这样下去,还怎么寻找天竺。既然使者没办法通过,就决定直接打过去。

  皇帝派遣巴、蜀之地的大军向南进攻,那些作乱的小国都被消灭。汉朝在沿途设置新的郡县,并且又修建了新的道路,准备一路打到天竺去。

  但汉军这次打到滇国那儿,也打不动了……

  滇王向汉朝投降,皇帝象征性地在这里设置了益州郡,让滇王统治,赚回了些面子,给了自己个台阶下。之后,皇帝的兴趣也开始转向海路搜寻,汉朝也就一直没有继续前进。

  作为一个敏锐的官吏,霍光也经常把西南夷和西洲的情况做对比。她认为,西洲那边,是把各种优势条件都占上了。

  首先是计划问题。汉朝在西洲的敌人是匈奴和西戎,可能是因为要面对传统强敌匈奴人,朝廷提出的规划,十分认真和实际。凉州官府根据这些要求,也能处理的更好。

  而这次西南那边……到最后,干脆就不是为了政治或者军事上的目的,只是皇帝想天竺了。定个这种不着调的计划,要是能成功才是神奇。

  而且,因为这个计划,汉朝也没法安抚当地土人。钱程在凉州可以给土人免税,瞬间就获得了大量支持。但在西南就不行,朝廷还得要大家去修路呢。不管你是中原的、蜀地的,还是当地土人,全都别想跑。这种要求下,肯定就没凉州那边的条件了。

  另外,凉州那边全都是大平原,环境也比这地方好得多。相比起来,西南这个山区实在不利开拓。

  土人的抵抗,哪怕对于当年的楚国军队来说,都不是主要的阻碍。但糟糕的地理和气候,却超过了楚国和汉朝能忍受的上限。结果,汉朝废了这么大的力气,前进到的地方,却还是没有超过楚国。

  多山的地方也不利于朝廷统治,而是利于当地分散的头人。汉朝多次对山里的反贼进行清剿,但每次打完,都能又冒出一大堆来。当地官吏多次上报,要求朝廷给予支持,但皇帝除了感慨土人还挺能藏的,也没有别的办法。

  第三个方面,她认为是人的问题。

  钱程虽然缺钱,但他至少能找人借钱。汉朝大部分新开拓的边区,比西洲那种脏兮兮的地方都惨淡,总不能找山里的土人去融资。另外,其他一些并非汉朝内部的因素,可能也产生了影像。为了验证这个想法,霍光让掾吏们调来了朝廷存档的关于夏国的公文,再按照内容进行归类,统计各类的数量。结果是,凉州的公文里,竟然有七成都提到了夏国。而这些公文中,又有近八成都是关于内政而非战争。

  据此,霍光认为,这个国家比朝廷之前估计的要重要的多。而且,朝廷之前的思路,可能也有点问题。

  先前,朝廷派去北方的使节,目标都比较单一,是想找人帮忙对付匈奴。然而这么多年过去,大家惊讶地发现,其他国家人均兵弱不堪战,没一个帮得上忙的。

  但现在,霍光觉得,之前大家是过于看重武力本身了。

  实际上,哪怕军力并不强的国家,也是可以起到作用的。夏国的兵马只够勉强自保,但他们依然能凉州提供大量的帮助。因为帮助并不一定要他们直接帮朝廷打多少仗,而同样可以在其他方面。

  借着这些结论,霍光写了一份上书。她认为,维持一个新开拓的州郡,最重要的地方是建立秩序;而建立秩序,最难的是树立信用。朝廷在西洲,人生地不熟。这种情况下,还能迅速建立秩序,并不止是朝廷兵力的作用。

  一份都护府时期的公文里记录说,当初官府还在被土人乡民抗拒时,就请了夏洛特女王和大主教——也就是夏国的国主和国师,亲自来和土人头领谈判。因为他们的担保,土人祭司和乡民长老,大多放下了戒心,相信朝廷只处罚暴虐的豪酋,并不针对其他人。

  国主本人就是最早熟悉中原雅音的西洲人,她亲自参与,修订了标准版的译书,对相关的符文做了修正,让朝廷吏员在当地办公时方便了很多。国师则派自己手下的僧侣去帮助钱程等人,四处宣传,安抚民众。乃至作为顾问,直接参与到官府对当地的重建中。

  在他们的支持下,这些土人也成了朝廷德政的第一批受益者,而他们的故事传开之后,其他土人迅速开始心向朝廷了。

  霍光认为,这是件可遇不可求的事情。正常情况下,朝廷在土人中树立信用,需要花费长的多的时间。这段时间里,不止是需要付出大量钱财,稳定驻军和社会,当地的情况也随时可能发生变化。

  一旦有野心家从中挑拨,借助仇恨攫取土人的领导权;或是官府吏卒贪婪,和土人发生冲突,让矛盾激化,都很可能功亏一篑,让本来就是外人的双方彼此仇视,陷入仇恨和复仇的循环。

  而按汉朝的经验,这其实都是很可能发生、乃至已经在其他地方发生过的事情。当年交趾人造反,就是因为第一种:有土酋想借着对抗朝廷,扩大自己的势力。

  而第二种,说实话也不少。汉朝军队的纪律,和正规程度、军饷发放,几乎是严格的正相关,此外还得看军官的约束和当地具体情况。在家乡大致还好一些,而边地的吏卒打劫土人导致民变,最后升级成叛乱的,基本过段时间就有一次。凉州那种远离中原的地方,如果高压环境维持时间过长,是真可能出问题的。

  但都护府引入夏国帮忙,借助宗教和民情的方便,相当于大幅提前了“立信”的时间,减少了夜长梦多的可能。

  借助夏国主和国师带来的信用,官府迅速把朝廷德政推广开,就此形成了胜势。而大势已成的情况下,就算有人从中作乱,也只会被已经得到好处的众人群起攻之。

  霍光据此认定,安抚和教化蛮夷的时候,立信也是非常重要的。

  她建议,而为了更好地拓展西洲,传播皇帝威名,应该对这些行为给予支持。不但应该继续优抚西夏国,还要让凉州继续维持信用。

  他们借的钱和签订的合同、契约,应该让有司认真遵守,按时归还。凉州如果力有不足,必要的时候,大司农也应该给予担保。因为这是朝廷的信用所在,也是下一步继续开拓的依仗,是不能随便放弃的。

  皇帝对这个结论很感兴趣,觉得可以今后作为参考,于是批准了她的建议,同意和西洲各国继续合作。随后还给苏白芷单独下令,让她配合凉州,协助处理现在的财物和账目,以巩固现有成果,做好进一步开拓的准备。

  对凉州来说,这应该是个好事,说明凉州的做法得到了朝廷的认可。按汉朝一贯的风格,只要结果对朝廷有利,边郡在行事过程中//出现的各种疏漏乃至违令的地方,都可以宽恕不计较。而这种许诺大司农兜底的命令下来,实际上是给了凉州更大的操作空间。

  但对钱程来说,情况就不太妙了。

  皇帝本意是对凉州的成果感到满意,希望苏白芷给他们提供一些帮助。霍光已经证明,这里是少有的适合开拓的地方,还有很高的回报率,那当然应该追加投资,以求获得更多的回报。

  然而,苏白芷却拿着这个配合的命令当令箭,到处粗暴干涉钱程的金库。

  钱程为了藏些能自由使用的经费,就声称要防止西洲奸商了解府库虚实,从而趁机抬价,命令计曹官吏,只能向他和朝廷里的上司汇报账目,不准向其他无关人员透露。

  但这次,苏白芷说皇帝有旨意,要自己协助处理凉州的财务,本来就是来管这个的,坚持要把账目给她。

  另一边,了解了这道命令的夏洛特,也出动站了出来。

  夏洛特认为,汉帝国中央既然已经出面承认这些协议,还要求继续推动,那就应该将原先零散杂乱的关系正式化,放到更高的层级上讨论。之前大量的借贷和雇佣合约,都是和加拉西亚商人签订的,夏洛特据此要求,建立凉州官府和加拉西亚宫廷之间,一对一的官方沟通渠道,负责管理和推动各类交易。当然,这个机构应该尽量精简,最好由双方主官直接沟通,共同决策,不要让无关的商人和官吏胡乱掺和进来,降低效率。

  见她都出来了,伊兰瑞尔也匆匆赶到新都。她认为现在这种情况,以往的交流方式就太低效了。她提议建立一个委员会,对粮食、水泥、船材等精灵出口的物资,和丝帛、瓷器、漆器等凉州出口的物资,进行统一规划,以便更好地掌握市场,达到对双方都更有利的结果。当然,那些二道贩子国家和无良高利贷商人,是肯定不该掺和进来的。

  计曹官吏被催的焦头烂额,哪边都不敢得罪,于是果断躺平丢锅,把事情都推到了钱程。钱程也头大不已,抱怨霍光反而给他增加了工作量。

  霍光回信,建议钱程接受她们所有人的要求。她说,这几个条件本身很合理,也是必要的。如果她们相互掣肘,那霍光自己就是负责这些事务的尚书,也是这个策略的提出者,可以代表朝廷,出面协调。

  钱程要是工作量太大,或者遇到各种困境,也可以多和她联系,找她帮忙,她会去管好那几个麻烦的女人。甚至不需要使用秘密渠道,因为这本来就是她的工作,没什么好隐瞒的。

  虽然说的有道理,但钱程还是觉得哪里不太对劲。他怀疑这样会有更多的麻烦,所以一直没有轻易答应。

  但这种在四个富婆之间周旋的日子实在不容易。

  掾吏们知道这几人得罪不起,难道他自己就不知道么?但要保证凉州的存续,确实离不开她们所有人的支持。因此,钱程也只能小心翼翼行事了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qlu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qlu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