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三章 小队集结_剑与魔法与东方帝国
笔趣阁 > 剑与魔法与东方帝国 > 第二十三章 小队集结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二十三章 小队集结

  靖戎郡,海港边。

  老萨满坐在块石头上,正在给一众端着饭碗的小孩子讲故事。

  “我小时候,从长老那里听说过一个传说。”他看了眼周围好奇的孩子们:“讲的是很久很久以前,帖木儿大汗的故事。”

  “他的名字好奇怪啊。”一个中原人孩子说。

  “哈,这个名字其实挺常见,用中原雅音说,就是‘铁’的意思,形容他像钢铁一样坚硬强韧。”老萨满笑着说:“帖木儿大汗,是红帐汗国最强大的可汗。”

  “我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个国家。”旁边,一个西洲小女孩用清脆的声音插嘴道。

  “我们那里,倒是有些相关的传说。”老萨满娓娓道来:“据说在极北之地,人迹罕至之处,追逐鹿群的勇敢猎人们,还能看到强盛一时的红帐汗国,留下的遗迹。”

  “哇,好厉害。”孩子们纷纷露出好奇的神情。

  “红帐汗国虽然强盛,帖木儿大汗却有些担忧。有一天,他召集手下诸贵人,当着他们的面,拿出一支箭。”老萨满继续讲述起来。

  “‘俺如今有话,说与你每知道。’帖木儿大汗说:‘有气力大者,不拣甚么人,将俺这箭,拿去折作两截。成者有赏与他。’”他模仿出充满威严的口气,说了起来。

  “听了这话,领头的贵人走上来,接过箭,一下就折成两段。”

  “‘好哩!’大汗说着,拿出了一整捆箭:‘俺这尚有箭矢一把,教你每气力大者,不以是谁,将这箭一同拿去,齐齐折作两截。成者有赏与他。’”

  “贵人们纷纷去试,然而这捆箭很粗,力气最大的贵人,也没能把它们折断。”

  “‘俺怎生说来者!’大汗对众人说:‘俺这汗国,却似这箭。你每各行自事,便教人逐个断了,碎作一地呵。’……”

  “这……是什么意思啊?”中原孩子看起来没太听懂。

  “哦,就是说,众人就像那捆箭矢。”老萨满只好恢复了正常口气,解释道:“如果不团结,就会被人逐个折断。但如果紧紧捆在一起,外人就不好对付了。”

  “这样啊。”孩子们恍然大悟。

  “那最后呢?”西洲小姑娘问:“他们团结了么?”

  “并没有。”老萨满摇着头说:“帖木儿大汗死后,汗国日渐不稳。又过了几十年,白帐汗也先废黜末代红帐汗,汗国就此四分五裂,还是碎作一地了。”

  “这样啊……”

  孩子们听完故事,七嘴八舌地议论了一会儿。

  这时,不远处的房前,里师走出门,摇了摇树上的铃铛。孩子们急匆匆地扒完饭,老老实实地回去了。

  老萨满闲着没事,又去港口另一边,找到了官署旁的一处小院。

  那里堆着不少法术材料和各类机关,十分显眼。院子里,一个道士正在搅拌着罐子里的东西。

  大大小小的舰船,连同全部水手,都去往前线运输货物了。老萨满反而没了工作,便接受了这位李道长的邀请。

  李道长在这里小有名气,猎杀了不少为祸的怪物。这次,他的目标,是森林里一伙精灵。

  按李道长得知的消息,这些精灵并不听从精灵朝廷的号令,有时甚至公然刀兵相向。精灵官府管不住他们,也懒得去管。因此,他认定,这是一群精灵蛮夷。

  蛮精灵一向不听劝阻,也不接纳信使,不管来者是人还是精灵同族。他们阻挠郡里勘察周围小山,采伐森林。不仅攻击猎人,还袭扰附近驻地,让人十分厌烦。

  郡卒都去前线作战了,现在郡里人手十分短缺。李道长听说了这里的困难,当即主动赶了过来。

  在他看来,蛮精灵的行为,严重违背了自然之道。人自己,作为自然的一部分,所作所为,也同样离不开自然。不管是采伐林木,开采矿物,还是捕猎野兽,都是自然循环的一环。

  蛮精灵明明是有灵智的生物,却对人充满敌意,干扰人的活动。这种行为,比那些只靠本能作恶的妖兽更加恶劣。

  既然如此,就只能继续遵循自然法则,看到底谁能生存到最后了。

  为此,李道长租了个小院,研究对付蛮精灵的办法。

  精灵蛮夷也是蛮夷,所以,郡县官吏很乐意帮忙。只是现在,大部分人同样在前线,只能临时找些人凑合。

  除了老萨满,还有两个西洲女子,也在院子里,肩并肩坐着,翻看手里的法术册子。

  她们俩是被郡吏临时塞过来的。这两人是西洲的巫师,为了逃避追捕,委托熟人帮忙,跑来凉州避难。

  审查的官吏没觉得有问题,就让她们落户了。然而后来的日常巡查中,亭长却发现,这两人早过了十五岁,却没有丈夫,也不生孩子。反而相互狎昵,看起来根本没有成家的念头。

  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。

  按律令,女子过了十五岁不结婚,就得每年补交一笔税款。这二女胆敢如此行事,是明目张胆的逃税行为。

  乡里的事情,很多是可以商量的。但税收的问题,事关重大,皇帝本人就十分关心,少一文钱都是不行的。

  而且,在凉州,还有人口紧缺的问题。在中原,官吏的主要任务就包括鼓励生育,增加人口。凉州这种地方,当然更加迫切。

  这次战争之前,郡县官吏对于人口还是乐观态度,但随着战事展开,一批又一批士兵被送往前线,填补因为进军造成的人手不足,成年男丁的数量,很快开始捉襟见肘。

  指望中原不断大规模补充,并不现实。而且现在的情况是,就算再填几十万人进来,也杯水车薪。由于郡卒乃至守备民兵,都必须参与到战争中,现在西凉州各郡,已经开始组织妇人耕种、巡查、守夜了。

  如果只是几个男人不愿生孩子,还不算大事,但女人不愿生孩子,影响就大多了。人口不能增加,税收也不能增加,但蛮夷不会因为这就放松袭扰和进攻,长此以往,肯定会出大问题。

  人口是官吏最重要的政绩考核标准之一,事关重大。亭长连夜写好文书,把事情报到郡里。不久,郡里就下发命令,遇到此类情况的,都要追加税款。

  长吏们认为,每个编户民都有养育子嗣,给朝廷提供丁口,服兵役、徭役的义务。这种生养的事情,没法强迫,所以,如果自己实在不想养,那就掏钱让别人去养。

  普通的家庭,大多是一夫一妻,有两到三个孩子。孩子的数量,大体是男女对半。所以追加的额度,以每人养育一个中等人家的男孩为准。

  拟定命令的掾吏是齐人,就援引了齐地先前的应对办法。

  齐人有长女不嫁人、主持祭祀的传统,称为“巫儿”。有的女子不愿听从家里安排嫁人,也依照风俗,以女巫自居,借此回避婚姻。

  齐人又喜好经商,妇人也多有因此致富的。她们有自己的收入,有人索性离开家,随着自己喜好处理婚事,不理会父兄的安排。

  因此,齐地的赘婿也很多。这些妇人担心丈夫趁机吞并自己的产业,导致自己又无依无靠,就不去正式结婚,只招纳男子入赘——齐国法律保护商人,而鄙视赘婿,导致赘婿的地位很低,处境也很悲惨。

  也有不愿意和男人结婚,反而喜欢女人的。第一纪的古籍,用百合花作为其代称。在三浦先生出版的小册子上,有时也能见到这种。

  这些风俗完全不合礼制,隔壁鲁国的君子,就多次讽刺和抨击。但一直到汉朝,都还存在着。

  为了增加人口,汉惠帝时就有法令,适龄不婚的女子,每年征收五倍的人头税。然而当时,口算每年是120钱,相比之下,雇工的标准月薪就有二千钱了。六百钱的支出,对于家境殷实的女商人,算不上什么,所以依然没有起到明显的效果。

  真正让这种风俗改变,是当代的事情。

  当今陛下即位之后,税收越来越重。三番五次的征发之下,小商人大量破产。这些游离于家族之外的女商人,势单力薄,是首批遭殃的。除了重新寻找庇护者,也没有其他能维生的办法。

  结果,皇帝用了不到十年,就把先儒们一直看不下去的风俗改变了。可见,皇帝才是最厉害的。

  郡吏认为,钱使君自己就是齐人,应该了解这些。按照先前的方法,就没有问题了。于是,把要求处置的文书,和衡量的标准,下发到县里。

  县令是上郡的老军吏出身。收到郡里公文,觉得这帮齐人真他娘的屁事多。

  郡县所做的这一切,都是为了弥补士卒数量的不足。凉州这地方,税收的大头,也是用来打仗的。所以,只需要关注结果。

  这二人是靠着术师身份,才得到认可,通过了当初考察,定居下来的。原本应该由男孩成年后承担的作战任务,她们一样有能力承担。

  既然不愿意去生养战士,那就自己当战士去。官府只要首级,又不关心是谁砍的。有本事斩获得够多,别说罚款和加税,县里倒贴奖赏给她都行。

  县令果断下达命令:既然享受了术师待遇,就要履行义务。相应处罚,不应按照寻常妇人,而应按照术师的标准来制定。

  因此,她们每人每年,除了例行征发,还要额外提供两个匈奴士卒首级,或者十四个西戎士卒首级。这是基于术师们的平均水平,制定的及格线。

  完不成的话,就按欺瞒的罪行,追加罚款,之后每年都要缴纳代役的费用,雇佣别人去打仗。而如果能完成,其他的事情,都可以不做追究。

  郡县官吏都认为这合乎律令,也足够合理。再说,这也不算难以完成的任务。连这点首级凑不齐,还好意思去搞百合?

  不过折腾一圈下来,公文发到乡里的时候,这一批去前线的县卒,已经离开好几天了。当地官吏没办法,就把她们也踢到李道长这儿,跟他一起处理怪物,算是作为补偿。

  只凭这几个人肯定不够。除了邻郡正在赶来的帮手,李道长又招呼了之前合作过的康拉德修士。

  康拉德是对付各类山野怪物的专家。对于蛮精灵,康拉德比他更加憎恶,刚得到消息,就匆匆带着能召回的手下,赶来汇合了。

  外面的空地上,有个先赶到的墨党人士,正在调试手边一个箱子。他用力压了压上面的木杆,按动按钮,手里的长筒随即喷出一股火舌。

  这是种小号的火油柜,准备拿来对付林间树妖的。只是目前还不太可靠,还需要进一步改进。

  相信不久之后,他们就可以整装待发了。

  PS1:故事原型是金帐汗国瓦解,白帐汗脱脱迷失取代了金帐汗,属于古代蒙古史,与近现代史无关。如有雷同,纯属巧合。

  金帐汗国势力中心在南俄一代,汗国首都当时在别儿哥萨莱(“别儿哥汗的宫殿”)。俄罗斯人称此地为察里津,后来又叫斯大林格勒,现在叫伏尔加格勒。

  PS2:

  齐国长女主持祭祀的习俗延续到汉代:

  (齐)襄公淫乱,姑姊妹不嫁,於是令国中民家长女不得嫁,名曰‘巫儿’,为家主祠,嫁者不利其家,民至今以为俗。——《汉书·地理志》

  不过把姑姑、姐姐、妹妹留着自己用,算是齐国公族老传统了,齐桓公也干过:

  齐桓五伯之盛者也,前事则杀兄而争国;内行则姑姊妹之不嫁者七人。——《荀子·仲尼》

  如果没有长女,就由母亲或者妻子主持。这个习俗可能不止在齐襄公时代就有,更像是当地的老传统,被齐襄公等人拿来给自己的乱伦行为遮掩的:

  《公羊传·哀公六年》:“陈乞曰:‘常之母有鱼菽之祭,愿诸大夫之化我也。’”何休注:“齐俗,妇人首祭事。”

  (何休是东汉人)

  PS3:

  主持祭祀是很重要的事情,但妇人参与和主持祭祀,在当时是有争议的。鲁国官方就不赞同齐国的这些习俗,认为违反周礼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qlu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qlu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