背景词汇2_剑与魔法与东方帝国
笔趣阁 > 剑与魔法与东方帝国 > 背景词汇2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背景词汇2

  战争季节:

  速不台和拔都总结经验后认为,和罗斯人作战,最好的时间是冬季。

  因此,长子西征时,蒙古人特意挑选深秋出发,在冬天进入战斗。可能是冰冻的地面和河面有利于行军,所以对他们有利。

  罗斯关系:

  很多罗斯大公和蒙古人关系并不差。弗拉基米尔大公雅罗斯拉夫二世和拔都关系很好,被拔都当作心腹。

  窝阔台死后,他的遗孀乃马真担任摄政,长期把持汗廷权力,试图让自己的儿子贵由继位。乃马真召开大会,召集宗王们。

  拔都因为支持拖雷,和窝阔台一系关系不好,没敢直接去,就让雅罗斯拉夫担任代表,先去看看情况。谁知雅罗斯拉夫到了哈拉和林没多久,就意外身亡,很可能是被乃马真毒死了。

  可能是出于愧疚,拔都和雅罗斯拉夫的儿子亚历山大,关系也不错。亚历山大也投桃报李。

  和林汗廷一直有意打压拔都。贵由的遗孀海迷失摄政时,推翻了拔都的任命,册封亚历山大的弟弟安德烈为弗拉基米尔大公。

  安德烈野心膨胀,暗中勾结罗斯人和西方敌对势力,准备一起叛乱对抗拔都。亚历山大立刻向萨莱举报,挫败了安德烈的阴谋。

  亚历山大曾经在涅瓦河边击败了瑞典人(现在圣彼得堡附近),所以号称涅夫斯基。(挺不容易的,之前都是北欧人暴打他们……)

  禅让:

  伊凡四世的继位流程不是“自称”沙皇。

  因为那个时候,在罗斯人的意识里,沙皇就是大汗。而根据习俗,非黄金家族成员是不能当大汗的,也不能称为沙皇。

  所以伊凡先找了个术赤系的汗王卡西姆汗,然后带大家推举他为全罗斯大公和沙皇。过了一年之后,伊凡让傀、、儡卡西姆汗把头衔禅让给自己,就这样成了沙皇的。

  双头鹰:

  双头鹰是不是直接从拜占庭来的也存疑。札尼别汗时代,金帐汗国就开始使用双头鹰标志的钱币了。罗斯人不知道得啥时候呢……

  双头鹰上面的三个王冠,是喀山、阿斯特拉罕、克里米亚,三个金帐分出来的汗国。(不知道为什么用王冠代表)

  威尼斯人:

  蒙古人十分重视情报的收集。进入南俄草原没多久,他们就遇到了以克里米亚为中心,经营贸易的威尼斯商人。双方很快达成了协议:蒙古人会消灭不属于威尼斯的商栈,而威尼斯人会给蒙古人带路,提供欧洲各国的情报。

  蒙古人进攻欧洲各国的战争中,有时比当地领主自己都消息灵通。威尼斯商人在其中,显然也做了不小的贡献。

  拉丁帝国:

  十字军建立的自称罗马的国家。

  拉丁帝国是个松散的封建国家,国内权力最大的可能都不是皇帝,是威尼斯派来的总督。按照协议,威尼斯总督统治了四分之一的帝国领土,八分之三的君士坦丁堡面积,还拥有穿皇帝紫袍的权力,势力比封臣众多、组织松散的拉丁皇帝强多了……

  拉丁帝国的战斗力也不咋样,也就比希腊人稍好点。那会儿巴尔干半岛的主角是保加利亚人。

  保加利亚第二帝国:

  12世纪时保加利亚人建立的国家,极盛时控制了大部分巴尔干地区。

  保加利亚先击败了拉丁帝国和威尼斯的联军,又消灭了神罗支持下的伊庇鲁斯军队,最后还打跑了试图北上的希腊人。

  然而希腊人拉来了蒙古人,把他打残了,霸主梦想也成了泡影。

  雅典公国:

  一开始是十字军国家,后来成了佣兵国家。

  一些加泰罗尼亚雇佣兵被拜占庭雇佣,和突厥人作战,几次胜利之后,佣兵团趁势要求更高的报酬和政治地位,想建立自己的国家。

  但他们脑子不太够用,拜占庭设了个鸿门宴,就轻易干掉了佣兵团长和不少士兵。剩余的人只能逃跑,进入拉丁人控制的雅典。

  雅典公爵雇佣了他们,但之后双方又产生了矛盾,佣兵团击败并杀死了公爵,雅典公国自此成了佣兵国家。

  加泰罗尼亚佣兵团后来逐渐衰落,14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,纳瓦拉佣兵团逐渐取代了他们。

  1444年,雅典公国被当时摩里亚的统治者,后来的君士坦丁十一世击败,成为拜占庭臣属。之后奥斯曼反扑,雅典公国最后被奥斯曼消灭。

  那个时代,大佣兵团数量不算少,但这种佣兵国家还真的不多。

  蒙古的玛利亚:

  巴列奥略王朝皇帝米海尔八世的女儿,嫁给了伊儿汗阿八哈。阿八哈死后,玛利亚要求回家,蒙古人就把他送回了君士坦丁堡,之后在城里一处修女院定居。

  玛利亚的兄弟安德洛尼卡继位之后,希望她再出嫁一次,嫁给此时的伊尔汗完者都(阿八哈的孙子),因为新兴的奥斯曼这时已经威胁到了尼西亚。

  玛利亚似乎是不太想接受,伊儿汗国方面看起来也没什么兴趣。不过她还是来到尼西亚鼓舞士气,并和蒙古人联络。

  玛利亚在伊儿汗国的影响力似乎不低,蒙古人派了三万军队来尼西亚帮她,把奥斯曼人轰走了。之后,玛利亚又回到修女院,一直到去世。

  虽然玛利亚从来没有被封圣,但希腊人还是把修女院附属的教堂称为“蒙古的圣玛利亚教堂”。

  这座教堂也是1453年之后,城里唯一一座从未被改为清真寺的教堂。一直被东正教使用到现在。

  加齐:

  理论上的天方教宗教战士,专门打异教徒的。

  实际上没那么严格,因为很多这种组织,都是边疆地区的打劫团伙,带着基督徒一起做无本钱买卖的也不少……

  早期比较有名的加齐国家的例子,可以参考达尼什曼德贝伊国。

  曼奇科特战役之后,大量“杂胡”涌入了小亚细亚。达尼什曼德王朝也在这个时候建立,开始劫掠和占领拜占庭的领地。

  但他们并不是突厥人,而是亚美尼亚人,而且可能连突厥化亚美尼亚人都不算。自称加齐,圣(打)战(劫)了十几年之后,他们才想起来还没改宗,这才宣布皈依的。

  达尼什曼德为代表的亚美尼亚人,是现代土耳其人的主要祖先之一,因为他们本来就是小亚东部的原住民。据说现在土耳其总//统的祖先也是亚美尼亚人。

  十字军:

  理论上的十字教宗教战士,专门打异教徒的。

  实际上也得看情况,十字军雇佣阿拉伯和突厥佣兵并不少见。

  而且打的也不一定是异教徒。

  圣战:

  理论上的宗教战争。

  实际上打谁都行。帖木儿就用圣战为理由,打残了当时两个最出名的加齐国家(奥斯曼和德里苏丹国)。

  击败奥斯曼苏丹巴耶济德之后,帖木儿派出去追击的士兵,和一支罗德岛骑士团的部队遭遇,打了一下。

  帖木儿圣战了一辈子,这是他唯一一次和异教徒交战。

  法兰克-阿拔斯联盟:

  历史上的成功尝试。法兰克国王查理曼和阿拔斯哈里发哈伦-拉希德建立的联盟,以求共同对抗东罗马和倭马亚王朝。

  法兰西-蒙古联盟:

  历史上的成功尝试。法国国王腓力四世和伊儿汗完者都建立的联盟,以求共同对抗埃及。

  法兰西-帖木儿联盟:

  历史上的未成功尝试。法国国王查理六世和帖木儿的联盟,以求共同对抗马穆鲁克和奥斯曼。

  联盟由帖木儿提出,法国方面同意并派人回访。但使者还在路上,帖木儿就去世了,导致联盟没有完成。

  法兰西-奥斯曼联盟:

  持续时间很长的成果联盟。法国国王弗朗索瓦和奥斯曼苏丹苏莱曼,为了彻底击败神罗建立的。

  双方计划由弗朗索瓦亲帅五万法军,由攻入北意大利。苏莱曼则率领十万海陆军,在南意大利登陆后北进,彻底摧毁神罗在意大利的势力。计划没有完全成功,但双方的关系一直不错。当时的大维齐尔描述道,“法王与我们保持着友好的关系,与我们和谐一致,他就像是苏丹的兄弟一样”。

  金雀花-阿尤布联姻:

  历史上的未成功尝试。金雀花王朝的“狮心王”理查,为了解决旷日持久的耶路撒冷争端,向阿尤布王朝苏丹萨拉丁提出的解决方案。

  理查提出,将自己的妹妹嫁给萨拉丁的弟弟,让这夫妻二人成为耶路撒冷的国王和女王。耶路撒冷由双方共同统治,向两个宗教开放。这样就算和平解决问题了。

  萨拉丁同意了。

  不过因为十字军那边反对的人太多,这个计划最后还是没能成功。

  红巾军:

  当时的文献里,红巾军就叫“红//军”。元朝政府的公文和当时人写的诗文里,用的都是这个名字。

  称为红巾军是后来国民政府的要求,因为他们不准用红//军这个词,只好改了。可能是怕给当时的红//军提升合法性……吴晗的书里讲过这个事情。

  总之,原始史料里,诸如“中原**”、“北锁**”、“beifa**”、“中路/西路**”之类的名词,都是现代所说的红巾军。因为这些人不止用红巾,也用红旗之类的。

  红巾军建立了韩宋政权,这可能是叫宋的朝廷里头最能打的一个。他们一路打到草原,把上都烧了。

  另外红巾军在草原也能补兵的,经常越打越大。元末那些事儿显然不止驱逐鞑虏这么简单。

  (蒺藜猞猁好像也不让提这个词,重复多了会触发敏感)

  王保保:

  身份混乱的元朝将领。

  王保保是他舅舅李察罕带出来的,李察罕是乃蛮人,不过乃蛮部被开除蒙古籍了,元朝认为他们是色目人。

  王保保的名字叫扩廓帖木儿,祖上是蒙古人,后来定居河南,读书当官。他父亲的墓志铭已经出土,可以证实身份。

  不过明朝坚持认为他是汉人,檄文里指责他“忘中国祖宗之姓,反就胡虏禽兽之名,以为美称”。(实际上他那个蒙古名字才是原名)

  红巾军起义之后,河南地主组织团练,武装保卫大汗。王保保的长辈,都在这时候起兵,以他舅舅李察罕为首,和红巾军作战。李察罕后来被人刺杀,王保保是他的养子,因此接管了他的势力。

  不过这舅甥二人对元朝的忠诚度也没多少,李察罕被当时的人直接称为“曹操”。王保保绝大部分时间,都在和其他北方军阀打仗,根本不去管南边发生了什么。

  元朝朝廷有时候依赖王保保,对抗其他军阀,有时候也反过来。因为其他军阀也野心也不比他小,元朝朝廷只能在其中不断调停、平衡,根本管不住他们。

  王保保主要的敌人是关中军阀李思齐等人(李察罕的旧部,主力是关中和河南的武装),还有另一个蒙古军阀孛罗帖木儿(主力是河北和山西武装),另外还有不少小军阀,而且他们的部将还经常互相叛变,场面极其混乱。

  1368年(洪武元年)正月,朱元璋称帝,开始北伐。

  二月,因为王保保势力膨胀,元朝大都朝廷号召诸军一起讨伐王保保。

  三月,大都有人发现这次不对劲,希望朝廷拉拢王保保抵抗明朝,朝廷不听。

  七月,朝廷终于发现真的不对劲了,因为明军已经渡过黄河了……元顺帝急忙下诏书,请王保保勤王。但王保保的亲信幕僚们不信朝廷安好心,还在观望。

  七月底,王保保也发现这次好像是真的,于是带兵向大都靠近。但两天之后,元顺帝跑了。又过了两天,明军进入大都。

  元朝就这么完蛋了……

  整个元末,除了红巾军,其他势力几乎都是默契地分为南北两部分,各打各的。王保保等人就从来没想过南下的事。南方的各路政权也是天天互相打,一直到打完了才有人北上。看起来和分了区一样。

  北元:

  北元的主要军事力量大约有四支。

  第一个是王保保的军队,主力是河南地主武装,应该也有一些山西和河北人。这一支是战斗力最强的,实际上也只有这支能和明朝正规军打一打正经的战争。

  不过这支军队是靠王保保个人威望聚集起来的,不是忠于元朝。王保保死后,大家就散伙回家了,对后面北元历史基本上没什么影响。

  第二支是上都诸卫,人员比较混杂,汉军,色目军,蒙古军都有。红巾军北伐的时候,这帮人直接跑路,导致上都被焚毁。战斗力和战斗意志可想而知……

  不过,王保保的军队散伙之后,也就剩他们还勉强算正规军队了。所以之后,他们就是北元的主力。

  捕鱼儿海之战中,北元遭受重创,上都诸卫基本团灭,这一支也完蛋了。

  后来蒙古的永谢布部落,就是得名于上都军(上都云需府)。不过那些人里,除了一些阿鲁台太师搜集来的残兵败将,大多是其他地方来投靠的人,和之前的上都军关系已经不太大了。

  第三支是元朝驻守西北草原的军队。主力是瓦剌人。

  元朝对于西北草原并不太上心,主要靠羁縻当地部落,维持疆界。这些部落因为常年和察合台等汗国交战,战斗力还有一点。

  不过他们对元朝的忠诚度也十分可疑。漠北漠西这些部落并不太喜欢元朝,没事儿就想行反元复蒙之事……

  第四支是元朝皇帝的怯薛、近侍等人,后来形成了察哈尔部。

  因为是怯薛,所以是这几支里面最菜的。

  捕鱼儿海之后,北元已经基本上没什么拿得出手的军事力量了。然而朱棣之后,明朝对草原的政策也十分的……迷惑。本来很容易就可以布置出汉唐时的局势,但就是一直出问题,后来还莫名其妙送了个土木堡。

  在之后,双方就是长期的相互比烂过程了。整个中原草原历史上,这种景象都不多,也不知道出了什么毛病……

  藩王护卫牧羊计划:

  明太祖朱元璋的未成功尝试。

  朱元璋将自己的儿子们封到边疆,作为藩王,授予他们羊、马等牲畜。藩王率领边境卫所,一边屯垦,一边放牧。

  朱元璋规定,藩王必须定期轮流出塞放牧,教士卒放羊,制作羊毛毡,吃奶制品的食物。实际上就是教他们怎么过游牧生活。从东北到西北的漫长边境,每一块都有藩王负责,内地的藩王也有分配的卫所。

  练成之后,以晋王朱棡、燕王朱棣为核心,出塞打击蒙古人。招揽愿意归附的部落,攻打北元余孽,然后用训练好的士兵,在控制的草场上继续游牧,直到把草原蚕食完为止。

  这个计划在原理上,其实没什么问题。

  中原政权控制草原,主要是两个要点。一个是物资输入,一个是武力控制。没有物资输入,就算之前军事胜利了,因为草原的产出经常不足以养活自己,当地人不造反也不可能;没有武力控制,那最好的结果也就是北宋,能靠送钱保持和平就不错了,治理草原是肯定不可能的。

  实际上后面清朝,也是这个路子。一方面用联姻笼络蒙古上层,给他们输入些物资,另一方面通过战争移除那些不听话的,保证稳定管理。

  而之前的中原王朝,最大问题是没有办法把草原上层纳入自己的统治集团,不管是联姻还是吸纳、任用其中精英,总是有各种思想上的障碍。

  朱元璋这个简单粗暴的办法倒是能绕过这个问题。因为这个计划其实就是把草原上的孛儿只斤氏汗王,换成朱氏汗王,用游牧战胜游牧……

  不过这个计划最后还是没成功。朱元璋的儿子们,大部分水平都不太行。而更重要的是,他的皇位继承者也不行。

  朱元璋自己干的时候,从牧场分配,到士兵应该学什么,怎么养羊,事无巨细都在管。哪个藩王偷偷卖羊,他都抓出来骂。他的继承人不一定需要也管这么细,但能镇住藩王们、管好民事和军政事务,这种能力是必须要有的。

  而建文帝显然和这些素质都没什么关系……

  倒是朱棣的班底,和他的作战风格,很可能和朱元璋时代的这些训练少不了关系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qlu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qlu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